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沧州站长网 (https://www.0317zz.com/)- 科技、建站、经验、云计算、5G、大数据,站长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外闻 > 正文

信号处理领域的利器

发布时间:2021-05-05 17:02:24 所属栏目:外闻 来源:互联网
导读:随着信息泄露的风险,一部分数据的丢失都有可能威胁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而如今数据泄露已经屡见不鲜。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人们亟需寻找一种新的数据处理方式来降低信息处理过程中数据泄露风险,同时也释放内存、传感器等硬件设备的压力。 压缩感知理论是在这样

随着信息泄露的风险,一部分数据的丢失都有可能威胁生命和财产的安全,而如今数据泄露已经屡见不鲜。因此在大数据时代,人们亟需寻找一种新的数据处理方式来降低信息处理过程中数据泄露风险,同时也释放内存、传感器等硬件设备的压力。

压缩感知理论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兴的信号采集和编解码理论。该理论指出,不管是何种类型的信号,其在原始域或者某些变换域中,总是存在稀疏或者可压缩的表示,在传输过程中可用远低于传统奈奎斯特采样的线性投影值,实现对信号的准确或者高概率重建。

这一理论带来了信号采样理论的变革,对于信息安全也有重要的意义。学者将压缩感知应用至图像的加密与传输、信息的安全编码技术、信息的安全存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数据采集之中,有很多的信息处理以及信息安全领域学者对压缩感知产生了较浓厚的研究兴趣。本文首先简单介绍压缩感知的诞生,然后扼要地介绍一下理论内容和一些应用方法,结合实际谈一谈目前一些比较成功的应用。

一.压缩感知的起源

“压缩感知”思想最早出现在一篇2000年左右的博士论文《Near-Optimal Signal Recovery From Random Projections》[1]中。它的发现可以说是一次意外,当时加州理工学院教授Emmanuel Candès在研究名叫Shepp-Logan Phantom的图像,这种标准图像常被计算机科学家和工程师用来测试图像还原算法。检查的图像质量非常差,充满了噪声,他使用了L-1范数最小化的数学算法来去除噪声条纹,结果算法真的起了作用。这种算法是将一个NP难问题转化为一个凸优化问题,也将压缩感知的思想充分的体现:通过对信号不完备观测后通过优化算法来高概率还原信号(如图1所示)。“就像给出10位银行卡账号的前三位,我就能猜出后七位一样,并且,屡试不爽。”这就是压缩感知思论文的基础。另外一位奠基人是Donoho,他的一篇代表作《Compressed sensing》[2]可以说是一篇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压缩感知原理以及推导的论文。

以上这些都是压缩感知的起源。

二.压缩感知理论内容以及获取和求解方法

压缩感知理论本身的含义为“通过对信号的高度不完备线性测量的高精确重建[3]”,在该理论框架下,采样速率不再取决于信号的带宽,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两个基本准则:稀疏性和非相关性。

压缩感知理论

主要包括三部分:

(1)信号的稀疏表示;

(2)设计测量矩阵,要在降低维数的同时保证原始信号x的信息损失最小;

(3)设计信号恢复算法,利用M个观测值无失真地恢复出长度为N的原始信号。

理论依据[4](主要由陶哲轩以及Candès推导和证明)

(1)设长度为N的信号X在某个正交基Ψ上是K-稀疏的(即含有k个非零值);

(2)如果能找到一个与Ψ不相关(不相干)的观测基Φ;

(3)用观测基Φ观测原信号得到长度M的一维测量值M个观测值Y,K

(4)那么就可以利用各种优化方法从观测值Y中高概率恢复X。

压缩感知高概率重构信号方法流程如下图2所示:缩传感技术是压缩感知理论的应用之一。它是一种抽象的数学概念,最初用在图像处理之中,并逐步扩展应用到成像以外的许多领域。

要说到压缩感知较为成功的应用事例,首当其冲的那就是美国Rice大学发明的单像素相机[14]。在整套系统中,被拍摄物体的图像经过镜头打在DMD(数字微镜芯片,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上,而经过DMD反射的图像又经过二次镜头聚焦在只有一个像素的传感器上,形成一个光信号。而在拍摄过程中,DMD上每个镜片反射的明暗矩阵以伪随机码的形式快速变换,每变化一次形成一个像素的信号。经过对每次的信号和伪随机码综合进行计算,就得到了物体的影像。相机的模型与结构如下图5所示

(编辑:沧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