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是垄断后的放肆吗?
一种商业逻辑呢? 熟悉房地产行业的人,都知道,左晖的房产中介商业帝国一直都是重资产模式,员工超过 42 万人,是国内绝对的地产中介龙头企业,全年的交易额超过 2 万亿,但是很可惜,利润却少的可怜。 根据贝壳的财报,贝壳上市后的第一个季度 2020 年 Q3 季度,虽然净营收为人民币 205.5 亿元,同比增长了 70.9%,但其归母净利润仅为 7470 万,相比 2019 年 Q3 季度的归母净利润 3.814 亿,同比下降了 80%,而在 2020 年 Q1 季度,其归母净利润更是亏损了 12.29 亿。 由此可见,贝壳是一个营收很高的公司,却不是一个很赚钱的公司。 贝壳涨价的背后,到底是为了维持重资产运营保住市场龙头地位的被逼无奈,还是垄断市场后的肆意而为? 贝壳涨价背后的底气 2020 年 3 月,贝壳完成D+ 轮融资,孙正义的软银愿景基金领投 10 亿元,此次融资之后,贝壳上市了,其 IPO 招股书中 2.13 万亿元的交易额,在全国范围内亦仅次于阿里巴巴。 贝壳此次涨价之后,很多网友骂声一片,甚至有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贝壳已经有了垄断的姿态。依靠线上的大数据与云计算、线下的无数经纪门店,以及线上线下的高频交互,贝壳找房形成了自己的业务闭环,筑起了高高的商业壁垒。 1 月 18 日起,重庆贝壳服务平台,重庆链家买卖房屋交易服务费用调整为卖方1%,买方2%(之前是卖方0%,买方2%)。因此 2 月 18 日起,房屋买卖在贝壳平台交易会收取卖方1% 的服务费。这与去年 12 月份郑州贝壳系所有门店的中介费调价如出一辙。 贝壳的中介费上涨并不是新鲜事,早在 2018 年,“链家上海逆市上调中介费至3%”事件,就引起过一阵舆论讨伐。当时,上海链家将服务中介费由房屋成交价的2% 上调至3%,随后各家中介纷纷跟风上调中介费,也正是在此之后,贝壳也陆陆续续开始了调整全国中介费标准之路。 中介费从2% 到3%,听起来好像变化不大,但是当这个比例乘以房子的单价,得到的数字就变得极其严峻。拿上海来说,2021 年 2 月份,上海的二手房均价是每平方米 55628 元,四舍五入是 6 万一平,如果你想通过贝壳的中介买一套 100 平的房子,那么在提价前需要准备 12 万的中介费,提价后中介费就涨到了 18 万,这凭空多出来的 6 万,对于一个努力买房的普通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 有人可能会问,中介费上涨,涨的是卖家的服务费用啊,关买家什么事? 如果你是卖家,你会按照房子的原价乖乖上交这 6 万块钱中介费,还是会偷偷涨价来抵消这 6 万块钱呢?反正这套房子不会只有一个人想买,看到涨价有人不想买了,自然也会有人想买。 陆玖财经在与中原地产的经纪人接触中得知,在二手房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卖家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涨价,用来冲抵这1% 的中介费,最后卖家把中介服务费都转嫁到买家身上了。 又有人会问,贝壳涨价了,那我跳单去别家不就好了? 首先,2021 年民法典正式实施,有一条规定就是买房找中介不能跳单,前几天有一位百万级网红“小小莎老师”通过深圳的链家中介买房跳单,被深圳市房地产中介协会点名批评,并列入了深圳市房地产中介行业失信客户名单。 其次,你很有可能找不到别家中介跳单。贝壳旗下,有包括链家、自如、德佑、中环、恩居、21 世纪不动产等多个品牌,根据贝壳研究院,贝壳的盘子目前已经延展到了 103 个城市,服务主体连接了 265 个新经纪品牌的超过 45.6 万经纪人和 4.2 万家经纪门店,而在线上,贝壳已经形成了 2.26 亿套房源信息的楼盘字典库,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交易和服务平台。而且房产是围绕某个具体小区或商圈的区域性竞争,在贝壳系高密度布局社区的范围内,购房者很难找到合适的中介和房源去跳单,如果卖家认定了贝壳,跳单就更困难了。 贝壳的护城河有多深 根据 CIC 的报告,预计到 2024 年,新房、二手房和房产租赁市场的市场规模将达到 30.7 万亿,而中国通过居住经纪服务平台的房屋交易额将达到 19.1 万亿元。这意味着,30 万亿的交易规模,有近三分之二要倚仗于房产经纪平台来完成。
与竞争对手相比,贝壳找房拥有的是,线上的大数据与云计算、线下庞大的经纪门店,还有线上线下的高频交互。根据贝壳研究院,在线下,贝壳拥有 45.6 万经 (编辑:沧州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